找到相关内容2538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宗义宝鬘(1

    kuKenKyusy。,Ky。t。University,1977,PP.55—112.)简称:校本。此校刊本所根据的是下列八种版本:  1.拉卜楞寺本,26叶,收编於《贡却亟美汪波全集》(C。llectedW。rKs...,内容与6几乎完全相同、  8.印度流通本,17叶,Sarnath,Varanasi,未注明出版年代。  二、参考资料  甲一、英译本  1.《佛教哲学之理论与实践》 (Herbert V.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0544837.html
  • 佛母(1

    百毒不侵,众秽不染,身不疲倦,反而有大安乐,持戒清净,不起欲想,不贪异味,没有寒热饥渴的感受,经常心地开朗,喜行布施,慈悲愍念一切众生,以平等心作大利益。菩萨住胎之时,摩耶夫人也能显大神迹,不论男女老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8/05/19512317244.html
  • 天台宗学派纲要1

      天台宗学派纲要1  天台宗学派纲要  本文纲目:  第一章: 天台宗的由来及流传  第一节: 源自印度的佛法  第二节: 中国自创的天台宗  第三节: 天台宗的传承  第二章: 天台宗的初祖慧文...可以疾成佛道,故佛陀一一为诸听法之菩萨大德摩顶授记,宣告其人成佛之国土,即意谓其人在真心奉持法华精神救渡众生之过程后,必可自成佛陀,同证无上正等正觉。   而慧思深悟及此,遂教导智顗法华经安乐行品中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581857.html
  • 法藏碎金(1

    观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乐安隐之处。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。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。不知足者,虽富而贫。知足之人,虽贫而富。不知足者,常为五欲所牵,为知足者之所怜愍。   汝等比丘,...说法,不露齿笑,不现胸臆,乃至为法犹不亲厚,况复余事。(安乐行品第十四)   《大般涅盘经》  善男子:从今日始,不听声闻弟子食肉。若受檀越信施之时,应观是食如子肉想。迦叶菩萨复白佛言,世尊: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41153934.html
  • 金刚经札记(1

      金刚经札记  文 / 曲槐  前言   明帝的“梦感金人”[1]东渐,至今已有两千余年,雨沧桑,历经兴废。在大量经典不断传入的同时,经过与中国本有文化的不断融合与抗衡,也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但...慈悲加被,在历阅诸家注解的同时,结合自己的实际,一一加以整理记录,以便自己后来的翻阅方便。故作如上所说,以记之。  时维佛历三零三四年岁次甲申季秋下沅之吉。  注释:  [1]见《佛祖统记》云:“七年,...

    曲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2165507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1

    遭受恶报,行恶之人自在安乐----这也是因果吗?”如何认识这样的问题呢?  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因果,要进一步认识因果就必须对时间有正确的知见,因果是讲三世的——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一般凡夫俗见,...道理,如果你只知有现在世,而不知有过去世、未来世,以此来否定过去世、未来世的存在,其实这是与自己过不去。  具备以上的正知见,你就不会为行善之人遭受恶报,而心愤不平。见行恶之人自在安乐,而抱怨上苍不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247719.html
  •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1-1

    遗体入龛柩,身轻犹如一件毛毯。其父亲华藏以联句称赞云:“顶暖决生安乐刹,身轻显示涅槃心。”时年三十七岁。(钁头吟并序。染香集)   清 真传   真传。字会一,俗姓何,苏州吴县人。年十九岁时...   不久之后,正真法师慨然而有退隐之志,于是摒除断绝一切的尘缘,著作净土诗偈若干首。清宣宗道光元年(西元一八二一年)正月九日,命令传法弟子脱凡到寮房,一起谈论极乐世界安乐胜妙之处,当时正真法师面貌...

    胡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2845068.html
  • 是“救赎”还是“涅槃”——从佛教与基督教的死亡观评析安乐死问题的现状

    的直觉和最高层次的思想,去制定我们的政策。[1]   一、 安乐死的现状以及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  (一) 安乐死的概念   “安乐死”一词来自于希腊文euthanasia,原意是“快乐的死亡”或...  摘要: 安乐死问题是当代生命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,对于这一问题各界争论不休。但是,就理论资源的角度来说,大多只是集中于医学、哲学以及伦理学等领域,本文试图从基督教与佛教比较的角度去分析安乐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43280520.html
  • 寺院巡礼(1

    我们更要学习菩萨的榜样,拿起降魔的宝杵去摧邪显正,消灾弭(音米)劫,福利众生,以达到世界和平,众生安乐。”  我们全体同学纷纷在韦驮菩萨像前顶礼,并牢记着方居士的教言,发愿学习菩萨无尽期的为佛教事业服务...而得到究竟安乐,即‘自度度他’;并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,而得到彻底的觉悟,即‘自觉觉他’——这种上求‘菩提’(觉悟),下化‘有情’(众生)的,发大心的人便叫做“菩萨’。再通俗一些讲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5349156.html
  • 莲修必读(1

    佛事同。一往進修安乐界。六时朝礼法王宫。方袍不厭香烟黑。坐具何妨手汗红。如此出家今有几。灼然認得主人公。  西望红霞白日输。仰观宝座紫金身。一方土净方方净。十念心真念念真。生极乐城终不退。盡虚空界了无...快乐。饶君萬种方略。何由永固此身。谩说长生妙药。非久形神脱离。怎容顷刻停泊。不如及早念佛。净土方为安乐。  无常终是到来。三界众生可哀。如人宝山相似。自甘空手而回。弥陀全体呈露。净土随方展开,不如及早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070735.html